刘杰三,原名刘相友,二安乡刘小寨村人。少年时家中无房无地,靠母亲纺织为生,农忙打短工,闲时卖粽子。他为人豪爽,后为生活所迫,走上绿林道路。
此人遵循“盗亦有道”,对架户来的妇女儿童还专人相陪,吃喝招待。有的穷人生活不下去,他知道了还会给以物质帮助。
1938年夏天,他接受我军改编,参加了抗日四联队,从一名“土匪司令”当上了我军东进纵队三八六旅三团副团长,为表抗日决心,他将刘相友改名刘杰三。
此后两年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在冀南和日本鬼子、汉奸打了好几仗,开辟了冀南根据地。
后,受组织委派,刘杰三回到家乡扩充武装,重新拉起来一直数百人的抗日队伍,成立了卫河大队,后升级为卫河支队,刘任司令。
1940年,受上级指派,刘杰三负责打通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通往太行山区的交通线,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保证了山区和根据地交通线的畅通。
1942年4月,杨司令亲自交待刘杰三:“有一批领导干部要经过豫北沙区,到太行山区,再到延安。途中千万不能大意,最好你亲自出马把他们送到山区。”
这批人共有13人,其中就有新四军政委少奇(化名胡服)同志。
接到胡服同志后,刘杰三派了一个警卫班,以逃扫荡为理由第一次渡卫河把客人送到敌占区绿林人物韩志俊家躲身。
期间他和军区密切配合,和前来扫荡的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三天三夜,才把进犯沙区的敌人赶回了他们的老窝。
为了客人的安全,连夜到河西接他们又回司令部驻地杨河道村。
反扫荡胜利后,刘杰三和胡服同志共同商订了通过敌占区的详细计划,决定了“避汤阴,走八角,越铁路,进山区”的行动路线。
当刘杰三护送胡服同志走到汤阴宜构时,到了决定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时刻,按照战略部署:
刘杰三的警卫班到宜沟车站南一里多地的地方引敌人向南,他带领老胡等客人在宜沟北三里地以北的三里屯敌人的交叉路口越过铁路线,天门会中抽出一部分心腹弟兄又在北边扰乱敌人。
夜时三更,南北两路发动佯攻。弄得敌人晕头转向,刘杰三趁机带领胡服同志向铁路线冲过去。
当敌人发现他们的意图时,南北两方的敌人一齐向中间扑来,经过激烈战斗,刘杰三终于将胡服同志等人安全护送到太行山区交通站白云寺。
此后,刘杰三率领他的部队抗击日寇,打击伪军,英勇善战,并且护送杨司令等党政干部渡卫河、穿敌区、越铁路、进太行,同时打破敌人封锁,运送粮药,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其长子也为抗战捐躯沙场。
刘杰三在国统期间由贫民成了“土匪”,我党却将一个“土匪司令”改造成一个抗战英雄。